到下面那篇報導實在是讓我有很深的感觸....

想當年(大學)我也當了四年的羅浮童軍呢!
甚至連畢了業都還有一段時間常常回去關心學弟妹們,
現在很多在教會唱的詩歌,其實我並不陌生,
因為當初在當童軍的時候就唱過了喔!
雖然歌詞不同,可是很多曲調旋律是一樣的,
我記得....童軍的創始者貝登堡好像是一個很虔誠的基督徒,
接觸基督教信仰之後發現,
很多童軍的儀式典禮與基督徒禮拜的程序形式很相似呢!
甚至童軍精神也和聖經當中的教導有很多相同之處,
之前還曾與童軍團的伙伴一起立下宏願說以後要創立社區團,
把童軍精神的薪火延續下去,
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是挺感慨的....
忍不住翻了當年的一張合照翻拍放上來,
照片裡的伙伴們,現在大都已經進入社會了,
相信當初在社團當中學習的經驗,現在應該蠻好用的吧!
 
伙伴們,還記得當年的情景嗎??在照片中找到你了嗎?

以下報導是一個朋友轉寄給我的,
據我所知他應該不是童軍,但是也許他也關心現在逐漸改變的價值觀吧!

還記得當初在寒暑假帶營隊的時候,很多小朋友的父母跟我們分享,
小孩來參加童軍的營隊回去之後,變得會主動的收拾自己的東西,
還會在吃完飯之後主動幫忙洗碗整理餐桌,
家長們都很驚訝,沒想到一個短短幾天的營隊可以有這樣的效果,
讓小朋友知道誠實、服務、負責任、榮譽感的重要,
看了報導之後,我覺得....真的要常常提醒自己,
在小朋友面前(就算不是自己的孩子),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
因為這些哥哥姊姊叔叔阿姨的想法都會在無形中影響他們的,
真的要謹言慎行啊......


2006.03.06  中國時報
智仁勇精神 在校園流失  
劉添財

    童子軍招募出現警訊,顯示當前社會價值觀念已在逐漸轉變中,除少子化的因素影響外,最主要的是傳統智仁勇的童軍服務精神,在功利主義及自私心理引導之下,已大幅在校園流失當中,未嘗不是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

    童子軍招募困難,直接反映的當然就是少子化的結果,由於台灣新生兒出生率逐年下降,學童人口自然減少,在多數家庭只有一位小孩的情況下,小孩已經成為「寶貝」。

    也就因為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使得父母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孩童的價值觀,童子軍的服務精神以及培養戶外生活的能力,均被學生及家長視為一種畏途。

    事實上,童子軍在過去的年代,一直被學生們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代名詞,學生們也以能擔任童子軍為一種榮譽,當時升學壓力也不比現在輕,但隨著各級學校升學率的提高,童子軍人數卻愈來愈少,不難看出,享樂的速食主義已漫延到各校園,學生根本不屑所謂的野外求生或是社會服務的追求,現象相當普遍。

    在此風氣之下,以往寒暑假深受青年朋友歡迎的救國團登山健行及服務村里等營隊如今也因難獲學生們青睞而告吹,這些社會新形態的出現,就像童子軍難招募般,理由幾乎是一致的。當然活動內容本身以及童子軍的追求的價值,是否能隨時代精進,也是另一必須檢討的課題。

    如果童子軍追求的服務精神還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教育決策者及工作者就應導正目前的發展,讓學生能夠重新體認更多社會服務精神,使社會更有關懷心及愛心,否則社會再持續冷默、自私下去,將不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標。

 

2006.03.06  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陽光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